橘和桔:解开水果之谜橘和桔,这两个字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被认为是相同的,只是简繁体的不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误解可能与一次文字改革有关。在1977年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橘”简化为“桔”来使用。然而,在1986年的《规范汉字简化字总表和纠正通知》中,这一简化被废止了。所以,橘和桔实际上是单独存在和使用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简繁的依附关系。橘和桔这两个字,在古代就是单独存在的。然而,橘字应该要早于桔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词典《说文解字》中指出,“橘”的含义就是我们说的“橘子”;但是在文献中并没有“桔(jú)”的词条,只有“桔(jié)”的词条。这说明,“桔子”应该是后来才有的说法。关于“桔”的演变,历史上有着这样的说法:在湖南长沙有个地名叫做橘子洲,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将“橘子洲”写作了“吉子洲”。
可见古时候“桔子”的前身,很有可能是“吉子”。吉有吉祥的意思,也代表了古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宋人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有云:“橘洲在湘江中,巨浸不能没,膏润宜橘,是以得名。橘,诀律切;吉,激质切,本作两音,比人混而为一。故郦道元注水经,橘洲或作吉字。近世伪传东坡录《橘传》,亦指为吉。”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将“橘”写作“吉”已经非常流行了。那么,“吉”又如何演变为今天的“桔”呢?据文史君之见,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古人将水果“橘”写作“吉”后,从视觉上看也是比较别扭的。由于橘树木本,所以人们便给“吉”字加了一个木字旁,从而成为木旁表意、吉字表音的形声字。古代汉字中的90%以上都是形声字。如今的“橘”和“桔”早已经混为一谈,大多数人无法分辨它们的用法。有人说:“橘”是南方人的叫法,“桔”是北方人的叫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很早的时候老祖宗就叫“橘子”,所以南方人也就懒得改,至今流传下来。而北方人则更喜欢叫它“桔子”,虽然发音是一样的,但是更简单的笔画足以看出北方人直率豪爽的性格。还有人说:皮薄的那种叫桔子,皮厚一点的叫橘子。另外还有说法说:桔子没籽,橘子有籽。吃到有籽的就是橘子。然而,这些说法都没有依据。实际上,橘和桔的表意和所指是一样的,指代的是同一种水果。说到这里,文史君还想起一个故事。历史上有个人超级喜欢橘子,甚至到了痴狂的程度,他就是明朝末期的大文学家张岱。史书记载:“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间,无非橘者,自刊不给,辄命数僮环立剥之。”最后,他吃到手脚都呈现黄色。在他死后著名的《自为墓志铭》中,他为自己留下了四个字——“茶淫橘虐”。这个故事可以算作文史界的一则趣事,展现了张岱对橘子的痴迷。
总之,橘和桔这两个字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区别,但从历史演变和实际用法来看,它们都指代同一种水果。不管是橘子还是桔子,它们都是我们喜爱的水果之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yanjun.com/4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