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
邓连朝
五一前后,多次参加婚礼。每参加一次婚礼,在为主人高兴的同时,心里也是欣喜若狂。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人生五礼中的一种,是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婚前礼仪,指迎亲之前所需要的礼仪,按照礼制的流程,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之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准备婚服,最后才是迎亲。
议婚,就是由媒人来往于双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婚姻关系。结亲的基本条件是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同姓不婚,兼及品貌、年龄般配,骨血不能倒流等。
一般来说,对男家的门第、财产要求比较高,女家可以等而次之。因此,议亲往往是男家相中女方的品貌,首先遣媒提亲;女家则在对方门第的高下、财产的多少、彩礼的丰约之间抉择。虽然各地都标榜婚不论财,但事实上从议婚开始,就已深深地打上了买卖婚姻的烙印。议婚阶段,媒人起着重要作用。职业媒人多是腿勤嘴巧的妇女,俗称媒婆。她们见多识广,信息灵通,经常主动物色对象,为男女两家保媒,事成之后可得到丰厚的谢礼。因此,媒婆提亲往往两头欺瞒,尽量让双方家长感到满意。媒婆议亲,首先是口头上探询双方的意图,如双方家长认为可以结亲,这时一般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去商议定亲事宜。媒人要先给男方家长磕头,谓之“恳亲”,然后到女家说明来意,女家应允,媒人也要给女方家长磕头,谓之“恳住亲”。招远县的媒婆只起联系作用,女方应许结亲后,还要请亲交有秩者四人或二人为两家的正式媒人,谓之“大媒人”,择日到女家去议亲,女家设酒席招待,谓之“吃喜面”。
经过议亲,双方都认为满意,还不能签订正式婚约,仍要进一步请算命先生或者阴阳先生来合婚。合婚,主要是看男女双方在属相上是否有相克之处,凡相克又无法破解是绝对不能结亲的。看属相是否相克,有许多流行的说法,如“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龙虎相斗,狗兔不和”等。合婚不仅看属相,还要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推出他们属于何种命相,再以阴阳五行说的相生相克之理,来推断两人的命相是“相生”或“相克”。如一方为金命,一方为火命,谓之“火克金”,则这门亲事就不再继续向前发展;如一方为木命,一方为火命,谓之“木生火”,则是大吉的征兆,可以成婚。经过合婚,凡命相不相克,便可以进入婚礼的下一个程序——签订婚约。
订婚,民间通常称作“传启”,一般又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传小启”,也称作“换柬”、“换帖”、“下通书”、“过小帖”等,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这时,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帖式主要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折成帖状,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女家接到投启后,即写允启,帖式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双方的柬帖都以家长的名义,落款不出现子女的名字,民国年间行新式婚礼,始有当事人双方直接出面的帖式。
传启要用红漆礼盒或者拜匣,男方在盒内要放上押帖物,多是耳坠、戒指等,富裕人家也有用手镯的。有些地方送帖时还要给女方一点衣物。因为传小启后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所以男方送的礼物叫做“红定”。现在沂蒙山区的“递红子”,就类似红定。此后,男方一般不能再悔婚,女方则可以进一步考察,考察的内容主要是看家产和相亲,如不中意,允许悔婚,这叫作“羞男不羞女”。
在成婚前,过去有摆席过大帖这么一道手续:传大启,也称作“传柬”、“过大帖”、“换大帖”,是旧时正式签订婚约的一种形式。大启,有的地方称作“龙凤帖”,帖长约一尺,宽约五寸,厚约一寸,为多折的专供办婚事用的印刷品。龙帖专供男方使用,绿色,扉页上印有一双盘龙;凤帖专供女方使用,粉红色,扉页上印有一双飞凤。大启的内容,男方多写“久仰名门,愿结秦晋”、“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在下方落款“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再写上年月日。女方则写“幸借冰言,仰答洪章”、“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等,左下角落款“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再写上年月日。大启是正式婚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书,具有法律效力。两家传过大启之后,表明婚约达成,已成姻眷,可以互通庆吊,互送节礼。传大启比较隆重。男家择日张筵全亲族,书全帖,备首饰、羊红、果酒送女家;女家纳礼,亦会亲族,书全帖,备冠履、笔墨作答,谓之“定亲”。招远(烟台招远市)传大启亦会亲族,男方并率女婿到女家赴筵,谓之“会亲酒”。传大启时各地都有些讲究。在盛启的盒内要放上麸子和盐,以喻有福和有缘。沂蒙山区男女双方各找一个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且比较熟悉各种礼仪的男人,同媒人一起,由男家动身传启。他们将一个里面包有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意为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着红线的针(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和启柬的包袱,送到女家;女方将回启连同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令其带回。传龙凤帖时,男方要将龙帖装入红漆礼盒内,并备下猪肉四斤(俗称“一刀肉”,或称“鸳鸯肉”,从中间割一刀,但不要割断)、馒头四斤、挂面二斤、大米二斤为四色礼,装入食盒内,再放上一把麸子,请媒人持龙帖盒,带送礼人抬上食盒,送往女家。男家收到喜盒子后,两个大的给公婆和女婿吃,其余的要向亲朋和四邻散发,谓之“散喜盒子”。散喜盒子的用意是向外界表明,婚事已成,别人不要再来提亲了,因此女家也要散发。喜盒子忌用肉馅,据说用肉馅,媳妇过门后性子肉,即性子慢,不爽快的意思。传过大启之后,双方的婚姻关系便得到社会的公认,无论哪一方再提出退婚,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古老的汉族传统婚姻习俗之一。起源于周代。迎亲迎娶,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作为六零后的偏僻农村孩子,最早接触的婚礼是媒妁之言占主体的婚姻,婚礼自然也比较传统。男女双方经媒人牵线见面后,如无异议,几天后捡个农历双日子,男方带着几件衣服这类的聘礼和一个求婚帖子,在媒人的带领下来到女方家里。女方家里设宴招待,并给男方回赠衣服之类的东西。同时给男方求婚书以回帖,这样男女双方算正式订婚了。
建国后,传大启即过大帖逐渐被在有关部门婚姻登记所取代。那时候,登记时,男方不仅给女方东西,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大小队的干部,在一个工只有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年代,登个记也要,花不少钱,没有百儿八十甚至几百元下不来。
临近结婚,男方向女方提出申请,得到允许后,找人给挑几个好日子给女方家里送去,女方针对男方提供的几个日子,也找人看看,最终确定好哪一个日子后,由媒人转告给男方。为了图个吉利,有着不看两个月日子的说法。定好日子后,男方请人给女方送娶帖: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农历×月×日命几子××亲迎
特达贵府。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背本命大吉大利。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论新人娶送客忌妨×××三相避之大吉大利。论新人拜天地宜×点至点之内××吉神值时辰大吉大利。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第四面:风雨附会;第五面:金玉满堂;第六面:长命富贵;第七面:大德望×翁×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姻眷弟×××熏沐顿首叩拜;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这是比较规范的娶帖,事实上,农村流行的娶帖,都很简单,只是上述内容中的前几面,后边的都省去了。当然,男方给女方送娶帖时还要携带一份厚礼,俗称送食盒。女方家里也要设宴招待,双方敲定好婚车路线,下轿礼金额等细节。
七、八十年代,用马车甚至自行车迎娶新娘,娘家人挑着担子或者骑着车子赶着驴车子把新娘子的嫁妆送到男方家里。那时候结婚时,对着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像鞠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婚宴期间,女方还要具帖谢厨,新郎官在长辈人带领下给前来送亲的女方娘家人跪拜,女方娘家人代表还要给点钱,至于给多少事先也要商量好。
婚礼演化到现在,结婚典礼共有以下十项流程1.婚礼开始:婚礼开始的这个环节主要是指婚庆司仪致辞。一般情况下,婚礼主持人会策划好一篇完美的致辞稿,来带动婚礼现场的喜庆氛围。结婚典礼十项流程2.新郎新娘入席:当婚庆司仪致辞完毕之后,就到了新人入场的这个环节了。为了让这个环节变得更加有趣,新人们在走上婚礼现场之前可以提前想好一些创意的动作。结婚典礼十项流程3.介绍新人情况:因为每对新人能够从最初的相识到步入婚礼殿堂都是得来不易的。所以这个时候主持人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新人的恋爱史,来激发起来宾们的恋爱感触。结婚典礼十项流程4.交换结婚信物钻戒:交换戒指是婚礼中最浪漫的环节之一。所以这个时候主持人就可以用一些创意的词来形容这个画面。同时婚礼跟拍团队也要记得把这个画面拍摄下来。结婚典礼十项流程5.新人发言:当你们交换了戒指之后,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夫妻了。在这个时候的你们心情一定是无比激动的,所以新人们就可以在婚礼现场中发表一些感言。结婚典礼十项流程6.长辈致辞:在婚礼现场中,肯定有许多新人非常重视的人,比如彼此的父母、彼此的兄弟姐妹等等。其实这些人都可以在婚礼上发表自己的感言,为新人的婚礼增添光彩。结婚典礼十项流程7.切婚礼蛋糕:在结婚这么喜庆的时刻,新人切蛋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意味着新人在为今后的生活剪彩,同时也象征着两人会百年好合。结婚典礼十项流程8.喝交杯酒:当新人喝了交杯酒之后,就意味着今生永不分离了。同时婚礼现场的来宾在这个时候也可以举杯同庆,来增加婚礼的热闹氛围。结婚典礼十项流程9.烛光仪式: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婚礼中都有烛光仪式的这个环节。寓意就是新娘和新郎为自己延续香火,同时希望自己婚后的生活能够光芒四射。结婚典礼十项流程10.全家福合影:最后,婚礼现场的所有来宾就可以来个大合影,同时也意味着婚礼已经结束。当然每个婚礼并不都是一样的,十项议程全部都有的并不多,尤其是切蛋糕和烛光仪式几乎很少见。
结婚在农村人眼里是真正的成人礼,男孩也好女孩也罢,只要不结婚,人们始终拿你当孩子对待,一旦结婚了,都被视为成年人了。尤其是男孩,只要还没结婚,没人拿你当回事,一旦结婚了,才能立足于世。
当然结婚更是一种责任,意味着孝敬双方父母生儿育女。所谓成家立业,在农村人眼里,成家就是结婚,只有结婚了才谈得上立业。
作为结婚的外在表现的婚礼,是礼义习俗,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yanjun.com/2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