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谷信
孔子是个狠人,比如,差不多同时代的孙子写的兵法里拢共就出现了四个人物,稍晚点的《鬼谷子》里的出场人物也差不多。
孔子和他弟子们写的《论语》就狠多了,书里出现的人物多达156人,比大多数长篇小说里出现的人物还多。这一点让外国人很崩溃,《论语》到底是不是小说不一定 ,但一定不是哲学。哪有哲学书里会有那么多人呢?
如果把这156人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特征:死的圣人和活的坏人。如果书里出现好人,大多是已经去世的人。如果书里出现坏人,大多是还活着的人。这不是偶然,因为圣人本就是濒危物种,甚至是灭绝物种,因此孔子亲口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意思是说,我这辈子是不可能见到圣人的,如果运气好,或许能见到君子。在春秋那个圣人辈出的年代,孔子说自己没见过圣人。
注意一个细节,他是见过道家老子的。不过,显然在他眼里老子也不是圣人,顶多算君子。这倒不是孔子看不起老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彼时的老子还活着,所以没那么多神秘感。第二,恐怕老子自己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圣人。
老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自然孔子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圣人。倒也不是他们谦虚,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圣人。当他们去世后,后辈抬举捧场,于是他们就成了圣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后辈”替换成时髦的词汇“粉丝”。
其实,谁能成为圣人,关键在于有哪些人愿意为他们“招魂”,不同学派有不同的圣人。后辈们可不像两位祖师爷那么客气,比如,儒家的后生直接指着道家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见,儒家的圣人不是道家的圣人,道家的圣人也不是儒家的圣人。“冷猪肉”是有限的,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各位什么时候看见孔庙里供奉着道家的人呢?
当然了,说两家全然不同也是不对的,比如,两家的圣人都被“挂在墙上”,供人膜拜。
是的,圣人是挂在墙上的。
国人有浓厚的圣人情怀,因为圣人往往代表着完美人格,不会有一丁点瑕疵。古人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言外之意不就是圣人不会有过错吗?
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局限性,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无论儒生们怎么洗,孔子说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中的“女子”就是女人,儒家就有是有性别歧视问题,否则另一个大儒也就不会用“妾妇”来贬低张仪了。
但是瑕不掩瑜,孔子如果不算圣人,那谁又算呢?虽然孔子自己定然是不承认自己是圣人的,可是他生前有粉丝,死后还有粉丝,这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虽然古代孔子不承认,但是现代的某些人可没那么谦虚。比如,互联网里的那些“圣人”们,要么带人致富,要么教人发财,要么教人做人,一句肉麻的“家人”把信徒们喊的浑身舒麻,很受用,徜徉在“圣人”的呵护里。
又或者说,与其说信徒迷信某个人,不如说迷恋某个人“高大上”,“伟光正”,“真善美”滤镜下的人设。
当然,他们不会直接说自己是“圣人”,他们虽然坏,但并不蠢。明说了就破相了,所以他们会告诉别人自己很有钱,很局气,很仁义,很正能量,借以打造光鲜的“圣人”人设。
相信有看官会问:人设内在逻辑是什么呢?阿信也经过朋友的点拨后知后觉的:“圣人”想卖货给普通人,卖的其实不是货,而是自己这个人,确切的说这个“人”其实是人设。之所以处心积虑的搞人设,是因为,
活成普通人向往的样子,才能赚到钱,逻辑非常的朴素。比如,普通人喜欢财富,那你土豪人设立住了,就有很多普通人奢求能交个朋友。于是交个朋友就能“交个朋友”了!缺什么补什么,就是这个理儿。本来忍住不想讲鬼谷子的,可是我发现他的一句话讲的太有道理了。在鬼谷子看来,
圣人就是“众生之先”,圣人就是芸芸众生的领路人。有趣的是,只要这个“圣人”加个引号就成了财富密码,收割“家人”自然不在话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光鲜亮丽的近乎“圣人”,那你要留点神,这人一定是个演技实力派,沉迷于某人的演技可是要付出成本的。
所以,区别一个人是不是真圣人的方法很简单,你就看他是不是活的! 如果你把圣人当成是挂在墙上的吉祥物,也就见怪不怪了。
你看人家道家人总结的就很好嘛: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yanjun.com/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