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亮灯旺人丁,后堂无光家不兴”,这民间传统俗语是在旧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应该从当时社会背景来解读。
对旧时的少数人来说,他们认为是有道理的,对旧时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是没有道理的。
旧时的少数人,当然是指当时那些有钱的人家。只有这些比较富足的人家,才能建造大宅院,有二进院,三进院,有的人家还有东院、西院,所以才有前厅和后堂、前院和后院之说。这些人家的女儿才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
大门,指宅门出入的大门。二门,指前厅和后堂之间用一道门和墙隔开,一些传统四合院称为垂花门。
外人经主人允许,可以进入前厅,这里也是接待客人之所。后堂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之处,通常来说,外人不得随便出入,连自己家里的男佣人也不允许进入。
过去没有电灯,夜晚照明大多用油点灯或者蜡烛点灯。大门前点灯,为了防风,都是用灯笼。平时多用红灯笼,遇白事糊成白灯笼。灯笼外观分为圆桶装灯笼和方桶形灯笼。
圆桶装灯笼一般以竹篾片为骨架。方桶形灯笼则以木材为骨架,方形灯笼又分为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等。
我国民间传统灯笼,不管是哪一种,通常由灯底盘(也称底座)和灯罩两部分组合而成,两部分可以灵活分离,或者上下可拉动。底盘用来放油灯或插蜡烛。有的方桶形灯笼,其中有一面为可开合的门。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添加灯油或换蜡烛方便。
现在的灯笼不再用油灯和蜡烛,而是用现代化的电灯泡,电灯泡经久耐用,不费灯草也不费油,不用经常换,也就做成一体了。
圆桶灯笼和方桶形灯笼,在挂的地方和数量上有一定讲究。大门口必须挂圆桶灯笼,而在堂屋门口或者室内则挂方形灯笼,有外圆内方和天圆地方的意思。
一般来说,大门口挂圆桶灯笼时,要挂两只,寓意好事成双,而堂屋门口挂方桶形灯笼,只在正中挂一只就可以了,寓意为一家之主。
现在一些古村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只讲“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表面热闹,屋檐、墙角、廊道两旁等处,到处挂了圆桶形的大红灯笼。
这种表面上的热闹掩盖不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甚至可以说,是因为无知而矫揉造作,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让人怀疑是走进了旧时灯红酒绿的青楼或旅馆。
这些人家的大门一般有专门的仆人看守,当然也包括夜门口的灯。平时大门灯亮并不是亮到通宵达旦,一般不过午夜。这就与现在很多城市夜晚的景观灯一样的,到了深夜就要熄灭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旧时点灯也好,现在用电也罢,都是费钱的事。
大门口的灯通宵达旦地亮着,一般有三种情况,有当地特别风俗的除外。
第一种情况是除夕之夜。因为很多地方有守年的习俗,门前和堂门内的灯就要通宵达旦地亮着。
第二种情况是家里添丁,或者生育了孩子。大门口的灯通宵达旦地亮着,也就是延长了亮灯的时间,即添灯,寓意添丁。
还有一些地方,不管是生了男孩,还是生了女孩,至少在三朝内,有的则在一个月之内,大门口的灯都亮到天亮,白天大门口则挂一些特殊的物饰。实际上,这是告诉外人,家里有月婆子。
旧时有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串门的人对有月婆子的人家比较忌讳,同样,有月婆子的人家,对某些外人来访比较忌讳。
第三种情况是家里“当大事”。也就是家里老人去世办丧事期间,大门口的灯要整整一夜都要亮着,直到天亮。现在很多地方仍然如此。
以上三种情况,民间认为都是人丁兴旺的表现。
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还好理解,过大年,大门前黑灯瞎火,说明门落萧条冷落,人气不足。只有灯亮堂堂的,才显得人气兴旺。第三种情况就比较难理解了,为什么“当大事”还旺人丁呢?
实际上,我国民间早就看清了生与死之间的辩证关系,家里有人新生,就有人死去,一种无法回避的新旧自然规律。一个家庭或家族人丁旺,出生的人越多,老人也就越多,“当大事”也就越多。
过去农村建房屋立大门时,就毫不忌讳这点。比如,在修建堂屋大门和院大门时,到底要修建多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够抬进和抬出棺材。因此,人丁旺,不仅仅指家里出生的人多,也是家里人老后故去的人多。
那么“后堂无光家不兴”又如何理解呢?
与这句话相反的一句是,后堂有光亮家兴旺。这里的后堂光亮,当然也是指夜晚后堂各个房间的照明都亮着。
这里对有钱人家来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家里的子女守规矩,夜里不外出蹓达串门,不外出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也没有人夜不归宿。
另一层意思是说,子女在家里有事可做。男孩勤读书,准备考取功名,女孩在家学做经线活,或者纺纱织布。
旧时,我国民间的传统观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增广贤文》:“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那时,家里富起来了,家庭还不算兴旺。一家人最兴旺的事,莫过于子弟科考及第,光宗耀祖。
女人能勤俭持家,很重要的是针线活做得好,布织得好,能为家里省下一大笔钱。旧时,越是有钱的人家,对女人针线活的要求也就越高,女孩能否嫁一个好丈夫,针线活也是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女孩未出家之前,要勤学苦练针线功夫。
也正因为如此,旧时民间认为,男孩读书到深夜,女孩做针线活到深夜,也就是夜晚的后堂亮堂,预示着这样的家庭会兴起来。
旧时的多数人,指普通民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能有房子住就算不错了,建不起青砖灰瓦房屋,都是简陋的封封土坯房、木房子、茅草房,便不用说有前院后堂了。
很多人家连围墙也是土墙、石头墙、篱笆墙,。大门也比较简陋,部分人家还是柴扉。
除非个别人家祖上富裕过,留下前院后堂的宅子,也不过是衰败之家,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了。
在没有电灯以前,普通人家大多温饱都有问题,室内的照明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到大门口点灯。能少点灯就少点,能不点灯就不要浪费。
汉代有一个《凿壁偷光》的故事,《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由于匡衡刻苦学习,后来成为西汉有名的学者。
我小时候就经历这样的生活,那时我们村里还没有电灯,家里就用松明子照明。有时也有竹缆、向日葵杆子等照明。但这些照明容易引起火灾,也不让多点。
家乡产油菜、油茶,用来榨油食用,那时菜里的油星都很少,哪里舍得用来点灯。家乡还是桐油的产区,桐油是旧时农村点灯的主要灯油,我们从山上捡回来的桐油油籽卖给供销社,留一些桐油籽榨油,也要用来涂家具,也舍不得点油灯。
那时,已经有煤油卖,买煤油需要钱,家里虽然卖了煤油和煤油灯,但为了节省灯油,只允许睡觉进房里的时候点一会儿。
在过去这种普通百姓生活条件下,门前亮灯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但那时村里大多数人家人丁旺,很多夫妻都生育六七个孩子,这可能与人们没有油点灯,早早上床睡觉有关,但与门前亮灯没有任何关系。
再就大多数人家都没有后堂,即使有后堂,也没能力让后堂亮起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家庭在没有后堂的情况下,生活越过越好,兴旺发达了。
如此看来,“后堂无光家不兴”这句话也是很不靠谱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yanjun.com/2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