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丧葬习俗不仅包括传统丧葬仪式,还包括传统丧葬文化。
在古代,埋葬方式大多以土葬为主,这是因为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认为人死以后葬入土里,有落叶归根的意思,《吕氏春秋》记载:“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而且古人迷信“灵魂转世”说,认为另一个世界也在地下,为了让死者能早日安息,只有埋葬于地下。
说到土葬,就不得不提到土葬的必备用品——棺材。棺材又称寿棺、十大块、四块半等,是承载死者遗体的木制柜子。关于棺材的来历,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同时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学成下山后做了魏国的将军,而孙膑学成后下山后,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把孙膑骗到了魏国,阴谋陷害孙膑,使孙膑受到了刖刑。孙膑为了逃脱庞涓的追杀,命人把自己藏在一个木柜子里,用麻绳捆绑,当做死人,送出了魏国。
后来这种抬木棺,绑麻绳的做法,被后人传承了下来。“出殡”一词也许就由此产生,因为“殡”和孙膑的“膑”读音相同。
农村中一般会在死者去世三日后,把死者装入棺材,俗称入殓。入殓后,为什么要在棺材盖上钉钉子子呢?
最初的棺木并不是钉钉子,而是用绳子或皮条等。根据棺木的组成,用五条绳子或者皮条,横着捆绑三根,纵着捆绑两根,因为棺木横的木板较长,而纵向木板较短,民间“三长两短”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随着铁器的兴盛,人们开始用铁钉代替了容易坏掉的麻绳或皮条。钉棺木的钉子俗称“子孙钉”,一般为七根,有北斗七星之意,预示着后人人丁兴旺。钉钉子时,亲人要喊“躲钉”之类的话,代表对死去亲人的尊重。而且最后一根钉子不能钉太紧,要留一半,古人认为,做事要懂分寸,不能太过极端,寓意给后人留条路。
当然不管是麻绳还是后来的铁钉,都是为了起到密封作用。在古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经常会发生盗墓之类的事情,为了更好保存先人的遗体,只好多做些防范准备。
结语
棺木钉钉,其实就是为了保护先人的遗体免受外界影响,毕竟“人死为大”,保护先人遗体,这是对先人最基本的尊重。各地风俗不同,丧葬仪式也不一样,有些地方钉子长短也有讲究,甚至一些地方忌讳用铁钉,认为锋利的铁器用在棺木上,是对先人的不尊重,而改用木楔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yanjun.com/2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