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好听稀少的名字女孩(少数民族韩姓)

历史上的韩姓,除了上文所说来自黄帝的后裔之外,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少数民族。

韩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大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如同滚雪球一般,其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既缘于韩氏自身的繁衍生息,也缘于各少数民族的不断加入。据不完全检索,满族、彝族傣族、蒙族、回族、壮族、朝鲜族锡伯族、土家族、达斡尔族鞑靼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韩姓。如汉代有韩辽,为匈奴官员;韩陶,朝鲜族人;西汉初,朝鲜王侯准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败,率众人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子及亲属未人海者仍居当地,以韩为姓。其中,既有原来的汉族由于各种原因融入少数民族,也有从原来的少数民族姓氏改为韩姓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时期的鲜卑族

鲜卑拓跋部原来并无姓氏,进入中原以后,才开始有了姓氏。但其姓氏大多是从部落名称转化而来,因而往往是几个字连在一起的复姓。如尉迟、侯莫陈,原来就都是部落名,后来改为姓。据说北魏初年拓跋部共有99姓,后因兴衰存灭,确切数目不能尽知。东魏魏收撰写《魏书·官氏志》,共有118姓,其中宗室10姓,勋臣8姓,内人诸姓68姓,四方诸姓32姓。鲜卑姓氏译成汉字是多音字,十分繁复。如魏孝文帝时东徐州刺史崔鉴把女儿嫁给鲜卑贵族陆叡,陆叡本不姓陆,而姓步六孤,崔鉴对此就很不满意,认为陆叡人品和才干都不错,就是姓名太繁复了。孝文帝执政以后,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为了巩固其统治,同时也为了推进民族融合,决心学习当时中原的汉族先进文化,在语言、服装、姓氏等各方面均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就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姓首先从帝室开始,孝文帝说: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的祖先出自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土是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应该把拓跋氏改为元氏。除了拓跋氏改为元氏之外,迁人中原的拓跋部人均纷纷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帝室十姓的其他九姓也改为汉姓: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伊娄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俟亥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除了上述帝室十姓之外,还有105个鲜卑姓氏改成了汉姓,其中,“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按照《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出大汗”应作“步大汗”。姚薇元所撰《北朝胡姓考》还根据《北齐书》有“步大汗萨传”进一步证明“出大汗”确为“步大汗”之讹。学者们的考订,堪称精细。不过,究竟是“出大汗”还是“步大汗”,对于说明韩姓源起并没有多少影响。

山西大同北朝史研究会的学者们依据1993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魏原平城畿内现存代姓后裔的情况作了调查和统计分析。此项调查共统计了131姓,在历史上曾是北魏都城的大同地区,韩姓仍然是数量名列前茅的大姓之 一。 虽然这些韩姓未必都是鲜卑“出大汗氏”改姓的后裔,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应该有着鲜卑民族的血统,是无须赘言的。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氏为韩姓的情况,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存在。如满族的罕札氏,后来就改为韩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 民族融汇交流,因为“胡姓汉化”而产生了韩氏,成为韩氏族姓的新鲜血液。由此也可以证 明,由少数民族姓氏改为韩姓,确确实实也是韩姓的起源之一。

表一 、 韩姓始祖世系 轩辕黄帝-—玄嚣——嬌极——高阳氏帝誉——后稷(弃)——不窟——鞠陶——-公 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一—古公 宣父——秀历——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唐叔虞——晋侯燮(燮父)——晋武侯宁 族——晋成侯服人—晋厉侯福——晋靖侯宜臼——晋釐侯司徒——晋献侯籍—-晋穆 侯费王(弗生)——曲沃桓叔成师——韩武子万。

表二 、先秦韩姓世系 韩武子万——贼伯——定伯简——子舆——韩献子厥——韩宣子起—— 韩贞子须 (顷)——韩简子不信(不佞)-—韩庄子庚——韩康子虎——韩武子启章——韩景侯 虔——韩列侯取(稚)—韩文侯猷——韩哀侯屯蒙——韩懿侯若山——韩昭侯仁敬一 韩宣惠王用康——韩襄王仓(承)——韩釐王咎——韩桓惠王然——韩王安 。

综合以上对韩姓起源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韩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望族。 韩姓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周成王之弟)之后裔。据《风俗通义》、《元 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给 虞(周所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史称晋国,因都建在唐,故虞又称唐叔虞。春秋初期晋昭侯分 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 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名失传)所建立的韩国(也为周分封的诸侯国),封其小叔 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的地方。韩氏一直在晋国列为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7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韩国也同为战国七雄之一。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到公元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郑国,迁都于新郑,疆域有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间,成为军事上必争之地。历经8代,至韩襄王仓于前230年最终又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复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便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故韩姓望出有颍川郡、南阳郡两处。是为陕西、河南韩氏。

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就把唐封给了叔虞。因唐临晋水,叔虞的儿子燮(xiè音泄)继位以后,就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名“韩”作为姓氏。唐昭宗乾宁三年,《乾稹墓志铭》载:“韩氏之始,本自先周,文王次子封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为公元前11世纪的诸侯国),因地赐姓,故以韩为氏焉。”宋人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燮为晋侯,后代有毕万,成王“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后遂为韩氏”。

3.以国为姓。韩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始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和魏、赵瓜分晋国以后,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又迁都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230年,韩被秦所灭,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魏书·官氏志》载: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5.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裔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资料来源:《中华韩氏通鉴》)

韩姓好听稀少的名字女孩(少数民族韩姓)

公司、商铺、宝宝的名字怎么取?

点击上图、马上免费取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63112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yanjun.com/20537.html